中央春晚舞臺燈光設計的嬗迭
日期:2020-08-25 08:08:31 / 人氣: /
1983年除夕夜,央視舉辦的第一屆春節(jié)聯(lián)歡晚會拉開大幕。此后每年一度,收看春晚逐漸成為電視觀眾歡度年夜的重要一環(huán)。2012年,正值春晚步入而立。經過多年苦心經營,如今,該節(jié)目的影響已遍及全球華人圈,可謂締造了中國電視史上的一個絕無僅有的傳奇。隨著觀眾生活品味的提升及期待視野的拓展,輿論對春晚的制作和呈現(xiàn)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,褒貶不一早已成為春晚過后公眾意見的常態(tài)寫照。然而在個性化日趨凸顯的輿論體系下,2012年春晚的舞臺美術設計成就卻為大多數(shù)觀眾所首肯,被譽為歷屆舞美之最,足可見其在整臺春晚中的重要地位。
其實,在最初幾屆春節(jié)晚會當中,舞臺的角色充其量不過是主持人、嘉賓及眾多演員的表演場地而已。這既是當時主流意識形態(tài)的文藝呈現(xiàn)形式,也跟當時的經濟發(fā)展水平及科技能力休戚相關??v觀三十年的春晚歷程,除2008年由于南方冰災及奧運元素的雙重影響而對傳統(tǒng)主題有所淡化之外,喜慶、祥和、團圓的格調一直為主辦方所承襲和發(fā)揚;同時,在長達五小時的晚會過程中,歌舞、相聲、小品、魔術、雜技、戲曲等從晚會創(chuàng)辦之初就幾成每屆之定式。這是開在百花文藝園中的一朵奇葩,也是一個接受數(shù)億華人檢閱的大舞臺。如何避免審美疲勞、讓觀眾得以饜足、給輿論一份滿意的答卷?舞臺創(chuàng)意無疑是眾多方案中的最佳切入點。
嬗迭:雙生并蒂,燈光讓舞美更美。
在舞臺美術設計中,
燈光一向被視為舞臺美術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,但是,燈光在春晚當中真正發(fā)揮作用卻是在八十年代后期。
對于廣大電視觀眾來說,第一次領略炫彩
燈光的神奇作用是在1987年的春晚。這一年,人們記住了費翔這個名字。在晚會現(xiàn)場,這位擁有一半中國血統(tǒng)的年輕歌手載歌載舞,臺上
燈光舞動,變幻多彩,與歌者的旋律、肢體動作可謂相得益彰,為《冬天里的一把火》營造了火熱的現(xiàn)場氛圍。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,這種舞臺與表演者緊密配合的演出方式對觀眾而言頗為新鮮,因而在贊譽的同時也不乏微詞。無論怎樣,從這屆春晚開始,人們對舞臺燈光的調節(jié)功能及其對觀眾的感官刺激作用開始有了新的認識。2010年,舞臺色彩成了晚會組織者極為重視的一環(huán)。為了給舞臺的情感設計營造美感,尤其是為歌舞類表演進行唯美配圖,這屆的春晚首次使用了低彩燈光,配以氣霧將之因應表演需要噴射出來。
然而燈光對舞臺美術設計的作用不止于此。在相當長的時期,通過與舞美設計相融匯,它使原本不大的一號演播廳猶顯恢弘華美。使觀眾產生視覺誤差的幕后操作手是設在在舞臺正上方排列有序的
電腦燈,它們投下光影,造成透明墻的效果,極大地增強了舞臺的縱深感和立體感,使觀眾產生視覺誤差。較傳統(tǒng)
舞臺燈具而言,
電腦燈可有效地降低不同環(huán)境對于光色的干擾,根據(jù)不同指令在一定程序下做出萬千變化,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氛圍,從而大大改善節(jié)目的視覺效果。